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缅怀杨奇先生\关 尔

2021-10-05 04:28: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庆刚过,便传来《大公报》老社长杨奇先生溘然长逝的噩耗,令人深感悲切与哀伤。

作为晚辈,笔者虽无缘在杨社长主持大公笔政时近距离聆听其谆谆教诲,却在他退休返穗养老后,有了几次采访他畅谈生平往事的宝贵机会,着实受益匪浅。

即便在群星闪耀、名记辈出的《大公报》,杨奇先生的新闻从业履历也足够亮眼且传奇──亲手创办过五份报纸,先后主持过七份报纸,又参与筹办过新华社香港分社。初次接触这样一位“老行尊”,笔者内心难免忐忑紧张,敬而畏之,但几次采访下来,却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顾虑。

他常年居住在一处老房子里,面积不大,装饰朴实,整洁干净。面对笔者这样的小字辈,他总是亲自接听电话,认真记下采访需求。等到笔者登门拜访时,他已备好相关资料和历史照片。他的记忆力特别惊人,回忆往事时间准确到年月日、地点准确到街巷门牌,甚至会用小楷字一丝不苟地将始末写出,并附上可供佐证的往来信件。而将初稿交给他过目时,他也从不好为人师,只会指出事实错误,一般不对文字多加修改。有时还会因为自己没有将某一观点表达清晰而亲自向记者道歉,令作为晚辈的我们受之有愧、汗颜不已。

他的谦逊平和、蔼然可亲,让人完全想像不到,在过去那段叱咤风云的峥嵘岁月里,他曾立下怎样的不朽之功──曾参与一九四二年香港营救文化精英的行动,负责安置茅盾、邹韬奋、胡绳等人;也曾亲历护送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等北上参加新中国政协会议的重大行动;还经常牵线搭桥,安排并陪同香港各界人士与中央相关负责人会面,为香港的平稳回归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协调作用。

但回顾过往他总是只谈史实不论功绩,还不时提醒稿件“不要有溢美之词”,谦称自己“就像一只在粤港两地飞来飞去的雁鸟,充其量只是留下一些爪痕而已”。睿智与超然之间,彰显其爱国爱港、心繫苍生的高尚品德和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博大胸怀。

如今,斯人已逝,其言久立;大音无声,润物无形。

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