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閒性閒情/从古笄到福寿簪\李英豪

2021-10-08 04:26: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国历代发饰,不少皆制作精巧华丽,甚值得观赏;其几千年来发展演化的历史,可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对这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收藏家,更不惜斥巨资,四处搜求,加以珍藏。像各式各样的簪(古代本称“笄”)、步摇、钗、头面和钿等。远自新石器时代,男男女女已使用骨笄,作贯连结发(以免松散坠落)之用,同时亦作为头饰。历来出土文物是最佳证明,例如在山西襄汾、甘肃高家滩、青海阳洼坡、云南大墩子、河南二里头、江苏邳县、四川巫山、山东莘家集、陕西临潼半坡、浙江河姆渡和北京房山琉璃河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不同类型的古骨笄出土,远自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郑州二里岗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等;有些骨笄在掘出前,乃位于头骨上。那时还有石笄,广东清远曾出土一件以绿松石磨制而成者,十分珍罕。商周时代,骨笄的形制较多。曾于陕西见一件刻鸟形作笄首的骨笄,是从长安沣河东岸出土的西周遗物,工艺卓绝,造型稚拙简朴,可说是后来簪首以飞禽走兽为饰的始祖之一。那时有些髮笄是用整块长肢骨雕琢出鸡雏凤鸟的形状。周代开始有“笄礼”。《仪礼.士昏礼》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女子年满十五岁,就算“年已及笄”,可梳髻和用髮笄。

  春秋战国时,很少再见骨笄、石笄和蚌笄,转而较多玉笄和铜笄。近西汉时期,大多为竹笄(故“笄”字从“竹”),也出现一些金笄。秦汉以后,“笄”渐转称作“簪”, 除了用以绾发,却趋向奢华的装饰,权贵借以炫耀地位、身份和财富,故注重金、银、玉、玳瑁、象牙、翠羽和琉璃制成的髮簪。明清时期,后妃用的各种髮簪更华美,皆属金银嵌宝石、穿珠点翠。像附图,就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一的银镀金福寿簪,为清代道光时期精制者。蝙蝠(喻“福”气)形,累丝蝠身蝠翅,嵌珍珠、红宝石和碧玺,中间及蝠翅为金边翠羽。据说,明清的“点翠”工艺,一件福寿簪就要用数十只翠鸟的蓝翠羽黏贴;若属凤冠或头面,可能要百多二百只翠鸟的羽毛。一说翠羽须由活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持色调鲜艳云云;但翠鸟胆子小,大多会被吓死。果真如此,着实使人扼腕痛心;人类往往把华丽建设在残忍之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