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人与岁月/揠苗不长\凡心

2021-10-13 04:28: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位年轻朋友,儿子不到两岁,做母亲的已考虑为他选一所名幼稚园,进而考虑如何申请名小学和名中学。她深信儿子有天分,“不想辜负了他”。为此时时焦虑。

  她只是无数“怪兽父母”之一。

  香港出过两名少年大学生,十三四岁便入读大学,其中一名二十来岁便当了美国某名校副教授。观其历史,都是父母发现他们自小便优于他人,于是亲自陪读守候,另开小灶开课补课。

  这两名少年大学生令香港很多父母、包括上面提到的年轻母亲艳羨,内心定下目标:生子当如二少年。

  内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便有培养少年大学生的实践。一批美国华人科学家建议中国政府开设大学少年班,以缩短中国科学人才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一批批天才少年入校,有的还是滚着铁圈玩具进校门的。

  这批少年现在大都过五十了,做生意、教书,还有出家当和尚的,在各行业都小有成绩,却未见出过科学大家,与原设计的初心相距甚远。因埋头苦读,有的人缺少了童年、少年成长的一些节点,思想与人格发展不健全,行为出现了怪异,渐与社会脱节。

  这实是揠苗不长的教训。

  父母寄望子女成为人中龙凤,其情可悯。但许多父母都在不自觉地“揠苗助长”,忽略了童年和少年成长的特点,令他们心理有所缺失。

  父母与其只以上面两个“别人家的孩子”为目标,不如让儿女的童年、少年活出真正的孩童模样,该玩则玩,该闹则闹,该受挫就受挫。“成功”并非聪明努力便可达至,还需一些偶然因素的出现;但成为有趣快乐、有点成绩的普通人,终归不是难事。

  有机会访问那些少年得志的年轻人,不妨问问:他们的童年、少年可曾错失过什么?可有什么遗憾?并希望他的答案忠于自己的内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