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好吃难吃\叶 歌

2021-10-22 04:27: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什么有人无辣不欢,尽管辣椒带来的其实是痛感?为什么不少人对昆虫入菜不能接受?为什么臭豆腐、蓝乳酪等“小众”菜式在不同人群面前受到热烈拥趸或强烈抵制?

  食品文化学者Paul Rozin到墨西哥某嗜辣如命的村庄调研,发现这里哪怕五岁的小孩都爱吃辣。但村里的狗只有饿得受不了,万不得已才会吃辣味食物。他说,这是因为人类独特的享受“良性自虐”的能力。正如坐过山车,看恐怖片,尽管过程令人难受,但我们理智上知道无害自身,就更能享受事后的轻松感。

  学者Rachel Herz则指出,厌恶的感觉是后天习得的。昆虫入菜没有任何坏处,反倒能提供富含蛋白质、成本低的极好食物。东南亚、非洲的民众有食用昆虫的长期传统。油炸知了、烧烤蟋蟀滋味好,营养高,有望成为未来匮乏时期最佳的肉食替代品。我们厌恶粪便、臭鼬、蜒蚰、昆虫,主要是因为童年家庭教育造成了根深蒂固的相关不良联想。

  其实,人对同一种气味的反应可能大相径庭。她本人受母亲影响,将臭鼬气味与美丽秋景、家庭聚会联系在一起,一直觉得好闻。由此推断,中国人闻到臭豆腐的气味,可能马上联想到秋冬街头温暖的橘色灯火,适口充肠的夜宵小吃,和洋人观感大不相同。同理,“成熟”的乳酪气味可能让同胞作呕,但会令西人老饕垂涎欲滴。

  最后,人自然而然排斥“外来异物”。口水在自己嘴里不觉得恶心,一旦吐出则马上与外部污染挂鈎,让人退避三舍。人对熟悉的食物接受度高,厌恶陌生、“异端”食物,也是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