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湾区听雨/文化消费\黎 园

2021-11-18 04:28: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送走充满物质的“双11”,当“扫货”党们还沉浸在陆续接收包裹的情景中时,临近岁末,一个以文化为名头的消费季又来临了。

  “走进诗和远方,惠享美好生活──2021首届深圳文化消费季”近日从深圳南头古城正式起航,现场发布了全市文化消费地图,涵盖类型包括演出、展览、拍卖、数字文化、文化娱乐、游戏演艺、节庆展会、文创产品、文化用品等文化产业领域,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

  与此同时,年底的音乐厅、剧场、展览馆、文化馆等扎堆推出各类文化活动。疫情控制人流,但是没有阻挡人们参与的热情。我的邻居给她和六岁的女儿预订了两张周末非遗馆的门票,听说那里有国潮手艺展览,现场还有原创文物故事舞台剧。

  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文化消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初。在那个时期,欧洲与美国首度出现相对来说足够富裕的劳动大众,他们开始利用文化消费的模式,去关联出他们的认同感。从此“文化消费”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

  内地有研究机构编制了一个近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衡量全国三百多个城市的文化消费活力,广东省领跑全国,可以说大湾区是全国文化消费实力最强的地区。“双11”期间,兴趣电商上文化消费火热,数据显示该平台手工艺品销量同比增长一倍多,图书销量同比增长两倍。

  在知识经济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数字文化成为当前网民“云上生活”重要部分。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也发生了代际转换,九○后、○○后开始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时代,体验式文化消费因为能营造出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空间与场景,颇具仪式感的形式起到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作用,成为一种新流行文化消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