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朋友圈鸣谢\胡一峰

2021-11-29 04:27: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人一生中说得最多的话大概是“谢谢”。一撇一捺,互相支撑,是为人。仓颉造字,暗含深意。生活中,受人提点,本是常事,随手助人,也属平常。“谢谢”二字,每天都得说上几声,也多少能听上几句。表示“谢谢”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鸣谢”。

  学到“鸣谢”这个词,是小时候看电影的副产品。那时生活单调,很珍惜去电影院的机会,影片结束后,一直要把银幕上长长的“鸣谢”也全部看完,方肯离开,很像吃完美食后把碗底的汤汁舔了又舔,还意犹未尽。由此也知道了“鸣谢”不是一般的“谢”,而是堂而皇之地“陈列”自己的谢意。

  我一直以为“鸣谢”是银幕的专利。作为普通人,似无“鸣谢”的必要,也没这样的机会。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忽成了“鸣谢榜”。升了职感谢领导,赴了饭局感谢主人,生了娃儿感谢大夫,一切谢意都成了“鸣谢”。

  现代社会,人以业聚。我朋友圈里吃文字饭的人多。常见文章刊发后作者气魄宏大连珠炮也似发朋友圈,从约稿编辑、栏目主持,一路谢到签发主编,如果加上校对与照排,一家杂志社就全活了。这壮观无比的“连环谢”,叫人恍惚以为不是一篇文章得到发表,简直是一台大戏落幕,从主演到导演乃至灯光、剧务,纷纷登台亮相。

  或许有人享受这满屏的谢意。在我曾经的编辑生涯中,也有幸被人在朋友圈里如此这般“鸣谢”过,说句实话,示众的感觉一点儿也不好。中国人特别看重恩情和果报,这大概也属于乡土熟人社会的处世智慧吧。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又有“大恩不言谢”之说。不言谢,不是忘恩,而是记在心中,结草衔环,有以报之。大张旗鼓在朋友圈里“鸣谢”,有时像炫耀人脉,谢意反而轻浮稀薄。毕竟,藏在心里的,比挂在嘴上重要;私密致意的,比广而告之珍贵;没有稀释的谢意最动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