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人与岁月/没那金刚钻\凡心

2021-12-03 04:27: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细瓷活。”今天懂这句北方谚语的人已很少了。

  谚语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生活。今天谁家的瓷碗瓷碟摔破摔裂,十元八块的再买一个就是。但几十年前,有的人家却难于掏这份钱,又或是瓷器来历珍贵,即使破了也还要补一下再用。于是便有补瓷工匠穿街过巷,凭着一把细钻和几口铜钉,把破裂瓷片仔细码在一起。补好的碗碟严丝密缝,可以再用上一阵子。

  这种工艺是一个穷苦年代的写照,如今这些工匠也只保留在古物修复行业,许多人没听过这句谚语是自然的。这谚语虽有隔代感,但现在仍可用于一切领域,告诫人“不熟不做”,警告没那本事,就不要轻易大包大揽某些事。

  有位亲戚是外国银行的中层,不时警告她的父亲:别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人永远弄不清它的操作。

  我与一家香港银行经理交往了三十多年,对她有基本信任,多年前买了一些保险理财产品。对年单上的数字,通常只看一眼,从不怀疑。

  近日客户经理通知,有些保单可连本带利赎回,去买政府年金,我这才认真看了账目,却发现看不懂那些利息的计算,即使职员解释了,也只是半懂,反觉得被劝买职员的许诺忽悠了。当时她说:“利息不会低于四点五。”但事实只有三点五甚至三点。

  打电话问职员时,给出的答案也完美:那是指正常情况。现在又是疫情又是经济下滑,合约写明,银行可根据实情调整利率。

  我们这类客户对银行都会有迷思:银行不会骗人,所以它给多少就收多少。但这次银码不算少,想了解一下利率计算,那复杂程度还真需有点精算学基础。若没有,就应了那句谚语:“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细瓷活。”

  放下电话想起了亲戚那句警告,确是真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