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克油”本是thank you的普通话谐音。一位财经传媒同行将写文章的秘诀归结为“三克油”。有了资料素材之后,再适当添加上几句哈耶克、德鲁克、马斯克的故事、名言,撒点盐、鸡精,也就差不多可以色香味俱全地上桌,以飨读者了。
于是,经济学家哈耶克、管理学家德鲁克,再加上那位地上跑汽车、天上射火箭的企业家马斯克,就成为御用的“三克油”了。
至于为什么加“三克油”,也有个讲究。孔孟的那些“子曰”,知道的人太多,就连马斯克都知道个“煮豆燃豆萁”,写文章万一引用不当,容易露馅。而对于“三克油”们,毕竟知道的人少。所以,咱们本国的孔子、孟子,就不如哈子、德子这些洋和尚的经管用。
这办法本也不错。治大国若烹小鲜。而“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也”,原本也是油盐酱醋、葱薑蒜韭不可缺少的。但这要根据不同的食材,控制好用量,掌握好火候,运用得当,提味增鲜,激活食材本身的风味,才能入口。所以,这“三克油”看似有些八股,但其技巧也实在不是容易的。
而很多文章,习惯于“掉书袋”,就像孔乙己说话,“教人半懂不懂的”。不管有用没用,需不需要,开篇劈头盖脸就淋上一勺“百年老汤”。还嫌“三克油”不够香浓,七克、八克地将普朗克、巴尔扎克、马克.吐温、克劳塞维茨都倒进锅里,这就油腻腻的难以下口了。不仅起不到升华文章、启迪读者的作用,反而搅和得一团乱麻。这样的文章,“吃”时难以下嚥,“吃”下去消化不良,最后忍不住出而“哇”之。
当然,有时间和精力的话,还是应该多读读原汁原味的哈耶克们,给自己增加些深度的营养。这样,面对那些浮躁肤浅的“油腻鸡汤”,才能更好地“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