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灵境”谈\胡一峰

2021-12-08 04:26: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元宇宙”是不是风口现在还讲不清楚,但这股风是刮起来了。风力所及,把已有些沉寂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也吹了起来。有意思的是,这一轮大风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是VR的翻译。

  Virtual reality目前普遍接受的译法是“虚拟现实”。然而,最近有人找出科学家钱学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信件,发现早在几十年前,钱先生已经给“虚拟现实”提供了一种更加优雅的译法:“灵境”。

  我读了网友发布的钱先生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间的几封信,感到钱先生选择“灵境”一词是经过反复推敲斟酌的。在一封信中,他提到,virtual reality是指用科学技术向接受的人输送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以至嗅觉的信息,使接受者感知如亲身临境。这个词可以译为“人为景境”或“灵境”。又表示,他更喜欢“灵境”,因为“中国味特浓”。在另一封信中,他还专门辨析说明,用“灵境”而不是“临境”,是为了突出这个境是“虚”的。

  在中国文化中,“灵境”可以指宗教胜地。颐和园原有一片“须弥灵境”建筑群,可惜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此外,“灵境”也可以表示某种艺术境界。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把中国艺术对意境的创构分为三个层次,“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灵境是一种高级的意境。他引用古人的话“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指出这就是“灵境”。他还认为,西方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这些艺术流派的旨趣也属于灵境的层次。

  文字会产生联想。在景教文献中,耶稣曾被译作“移鼠”,被后世研究者批评选字不当。与“虚拟现实”硬朗的直译风相比,“灵境”更有浪漫气息。而且它把重点放在主体的感受,或许更符合虚拟技术的深层内核。无怪乎网友读了钱先生的信后纷纷感慨那一代科学家的浪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