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住处沿着外秦淮河往南走不多远,便是清凉山。黄裳在他的文章中说清凉山“也算不了什么山,只是缓缓的逐渐高起来的一座小丘而已。不过满山林木,细草平坡,着实幽静得很”,倒是真的。清凉山古称石头山──石头城就在不远处,因清凉寺在此而改名清凉山,除了清凉寺,扫叶楼、崇正书院、驻马坡,都在清凉山这一带。在清凉门北侧广州路西端,有牌坊式大门一座,门圈上的额池刻着“清凉山”三个行书大字,落款是“半亩老人龚贤”。
龚贤(一六一八至一六八九)字半千,号柴丈人,半亩居人,江苏昆山人,于诗画均有造诣。龚贤“十三便能画”,尤擅长山水。画时用笔以“欲秀而老”为原则,独创积墨法,追求“铁干银鈎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的境界。由于画风独特,意境不凡,格调高远,龚贤被视为明末清初南京画派“金陵八大家”之首。
龚贤身处的时代,正值明清更迭之际,他曾在江南苏北等地辗转,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这对他后来的诗风画风,有很大的影响。生活稍有安定,他在清凉山筑屋而居:“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锺阜枕于后。左有莫愁,勺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龚贤中老年时,大清底定,康熙盛世已现端倪,面对现实的龚贤也只能徒唤奈何,好在他尚可寄情山水,寓意诗画,于是龚贤在自己居处栽花种竹,命其为“半亩园”,并自画小像悬于居所楼上,画中一僧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扫叶楼”之名即由此而来。
龚贤晚年,和比他小三十岁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成了忘年交。据说《桃花扇》中有些内容就来自龚贤的经历。龚贤在贫病中去世后,他的后事就是孔尚任帮着料理的──文艺的交集和历史的延续,就这样在南京发生了。
如今的“古扫叶楼”,游人稀少。大概也只有像我这样的怀旧者,才会不时来这里走走,面对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