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味蕾中的乡愁\关尔

2021-12-21 04:29: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乃大吉之日。因此,民间素有“冬大过年”的说法,在这一天,不少人哪怕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也想赶回家吃口热饭。

  在我们这个地域辽阔的饮食大国里,南北风俗千差万别,所以网民们每逢佳节必有“一吵”──哪种应节美食才更正宗。冬至亦不例外。

  北方地区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据说当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百姓受冻,便用羊肉、面包和驱寒药材,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制作成“驱寒娇耳汤”,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造着吃,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

  而在南方地区,冬至吃汤圆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尤其广东人,冬至当天必须敬神明、拜祖先、食汤圆。在这样的仪式中,人们获得的不仅是口舌肠胃的快活感,还有好日子源远流长的幸福感,以及顺从自然节律展开生活的踏实存在感。

  就像端午节该吃鹹糉子还是甜糉子、中秋节该吃五仁月饼还是莲蓉月饼,冬至里的饺子与汤圆之争,也始终是道无解之谜。激烈的争辩中,除了能读出巍巍华夏不同地域饮食方面的感知与见解外,更能品味出美食之外那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说到底,那不过是“辩手们”对家乡美食的眷恋、对家乡人与事的怀念而已。

  味蕾是有记忆的,而且历久弥坚。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家乡的点滴就像纹身一样烙印在我们身上,家乡的味道则像种子一般扎根在我们心房。

  很多时候,我们惦念的未必是美食,而是以美食为载体串联起来的情感。游子归乡,亲人齐聚,这边磕着瓜子,聊着近闻,那边㓥鸡杀鸭,做着饭菜。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诉不完团圆的满足,道不尽温情的祝福。

  时光本身就是一味佐料,一缕慢火,会在日月更迭中为如烟往事增色添香。正如此刻在冬至里吃上一顿汤圆或是饺子,当味蕾触碰到家乡的味道,湮没在日常琐碎里的乡愁,也就变得美丽而具象,瞬间就能让人破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