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父母博物馆\胡一峰

2021-12-29 04:27: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末坐公交外出,路过长安街南的台基厂大街,后座一位年轻妈妈指着窗外告诉孩子,“瞧,那是警察博物馆。”孩子“嗯”了一声,奶声奶气地问:“有父母博物馆吗?”妈妈被问个猝不及防,缓了缓说:“没有。”接着又说:“父母谁家都有,不用上博物馆看了吧。”孩子没吭声,不知是不是被说服了。

  我想,父母博物馆,没准儿是个好创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一般又最个别的人间秘史。每在时代大变动时,如何做父母必成大哉问。春秋乱世,孔夫子仗剑立说,延及后世,最难动摇的大概是父父子子这一条。魏晋时狂放的知识分子答过这个题,清末康南海也答过,鲁迅先生还专门就此写过文章。不过他们的讨论多在伦理或哲理层面。

  真把凡夫俗子推到这道考题面前的,是家庭结构和社交方式的嬗变。内地的独生子女一代,现在绝大多数做了父母。做子女时,他们单枪匹马面对父母,做父母时,却要面对两个或更多个孩子,个中滋味,只有自知。

  社交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在抖音见过妈妈向女儿隔空喊话,公布了女儿姓名、读书的大学和院系专业,希望认识女儿的网友提醒女儿穿秋裤。用心之良苦,极矣!

  父父子子的律条,有赖于更广泛的社会支撑。很多年前,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为“单位制”的社会里。那时,父母无法说服子女时,常借助“单位”的力量。而子女单位的领导一出马,也往往奏效。在当时,单位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支撑力量。再往前追溯,这种力量是宗祠。如今,变成了网络,更准确地说,网民结成的关系网。

  今天的我们是生而在网的,就如从前的人生来受族人约束那样。谁要想脱离网络做父母,正应了拉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的经典讽喻。祠堂时代的父母,单位时代的父母,和网络时代的父母,言行样貌都不一样,父母博物馆又怎不琳琅满目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