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通俗小说”新解\刘 俊

2022-01-04 04:27: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何谓“通俗小说”?这个问题看似“通俗”,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小说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是“通俗”的物事,近代以来,小说地位得到提高,到了现当代,小说才人为地被分了“雅”、“俗”──可是对于什么是“通俗小说”,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大众喜爱的流行的有市场的小说就是“通俗小说”,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乃至《红楼梦》怎么解释?也有说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小说就是“通俗小说”,那小说不都该具有这两“性”吗?即便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先锋”小说,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也是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啊。

  最近看《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发现三位作者范伯群、徐斯年、刘祥安对现代以来的中国小说一分为二成“雅”“俗”有个解释:“中国现代文学这棵大树分出‘雅’‘俗’两大支干。一支是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所谓‘雅’的支干,一支是继承中国固有民族传统的所谓‘俗’的支干”。这一说法,倒是认识“通俗小说”的新思路。在三位作者看来,“‘雅’的新文学主要是受外国文学影响而诞生”──这有鲁迅、郁达夫等人的言说为证;而与“鸳鸯蝴蝶体”、“小市民”和“文化程度”关联着的“俗”文学,则是一种“普通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贴近他们目前所需的”“市民大众文学”,这种文学上承“中国旧小说传统,沿着变文、评书、明清小说”,逐步发展成“民国鸳鸯蝴蝶派”,并向后延伸至“金庸、琼瑶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乃至当今的“网络文学”。这一“从冯梦龙们的古代农耕时代的市民大众文学递进到现代工商机械时代的‘鸳鸯蝴蝶派’,再发展到当今信息文明时代的网络类型小说,形成一个中国古今大众文学代代承传的‘文学链’”──而形成这个“文学链”的内在核心,则是“中国固有民族传统”。

  从中国民族传统的角度来认识“通俗小说”,“通俗小说”就有了新解有了新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