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些朋友每餐“无肉不欢”,笔者并不反对食肉,只是觉得如果不节制,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地球环境都不是好事。几年前,已有研究发现,港人人均肉类消耗量在全球持续居首位,二○一五年人均肉食年消耗量就达到约一百七十公斤,其中猪肉约八十六公斤,牛肉约五十公斤。
上星期,香港中文大学联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及北京大学发表合作研究报告,发现内地自一九八○年至二○一○年期间,肉类产量由十五兆吨增至八十兆吨,每人日均食肉量由早年三十克,到最新已达一百五十克以上。沿海城市普遍较富裕,因此食肉量较高,但最受影响的往往是较不富裕的农村。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中大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副教授戴沛权解释,养殖禽畜以及种植禽畜饲料的过程,都会有氨气产生。氨气本身是微细悬浮粒子来源之一,同样会影响空气质素。如果人均肉类消耗量增加五倍,农业氨排放量就会增加百分之六十三,期内微细悬浮粒子每年每立方米浓度亦增十微克,估计每年导致九万人过早死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
如果内地以《二○一六年中国膳食指南》推荐的更健康的多菜少肉饮食方式,取代目前肉类密集型的饮食习惯,可减少氨排放、微细悬浮粒子浓度,以及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率。根据《二○一六年中国膳食指南》,每日约四十至七十五克已足够身体所需,即相当于手掌心的分量。
研究推算,只要每人日均食肉量减至五十至六十克,农业氨排放量就可减少两成,微细悬浮粒子浓度可以少六微克,避免每年七点五万人早死于空气污染。
以数字来推算,港人日均食肉量甚至比内地更高。近年,香港大肠癌患病率已攀升成为主要杀手之一,过量肉食和纤维摄取量不足是主要原因。不论香港,抑或内地,适量减少食肉,不单可以降低对地球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减少自身健康的隐患。事实上,以营养角度来说,适量减少食肉不会导致营养不良,多食肉只是满足口腹之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