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西港城上面的“大舞臺”执笠,我吃了一惊。疫情前,内地同事到港出差,十有八九会在“大舞臺”聚餐。从信德中心出来,沿天桥跨过干诺道,红砖砌成的爱德华建筑风扑面而来。
西式的建筑内,满是中式特色的店舖。推开大型圆拱下的木门,穿过古玩小店、特色手工艺品店以及专卖上海旗袍布匹的舖头,才能到“大舞臺”坐定。叫一桌子港式点心,沏一壶西湖龙井,时光悠然,任食客们自行补脑夜幕降临之后,台上人影交织、舞步翩翩,台下灯红酒绿、推杯交盏。
西港城的门牌是德辅道中三百二十三号,但实际上,它地面的门,都开在别处:北门在干诺道上,东门在摩利臣街,南门正正对着新街市街。在我看来,德辅道中和德辅道西,恰是以西港城以及附近的历史建筑群为分隔的。所以,西港城以德辅道中为门牌,也算是恰到好处,暗合了德辅道本身精彩。
作为香港唯一一个以法文命名的街道,“des Voeux”一词,是香港第十任港督,一个祖上来自法国北部、后来移居英国的家族姓氏。他的任内,加速填海,于是有了如今的西港城、西区警署、香港终审法院大楼等一批历史建筑。而电车,温情脉脉地将德辅道的“中”与“西”隔楼望海地牵起来:西港城电车站是个枢纽站,从这里西行车辆可经摩利臣街至干诺道西,东行车辆则可经急庇利街进入德辅道中,在干诺道西设有一段分隔道路,供电车前往德辅道西,那段路正对着大海,让人铭记和眺望。
每每在西港城的天桥落去,听见德辅道中与西之间那叮叮声响,我都会想起《胭脂扣》里,如花轻轻一问:“不知道我再来的时候,还有没有电车?”当然有的。你听,那叮叮声正在敲响香江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