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画竹新法\胡一峰

2022-01-19 04:25: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九六一年,沈从文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抽象的抒情》。他提出:“文学艺术创造的工艺过程,有它的一般性,能用社会强大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时能用电脑产生(音乐可能最先出现)”。现在,AI写诗写小说、作词作曲已经不新鲜了,虚拟人占领舞台的脚步越走越快。回头再看沈先生此言,真叫人感佩。

  我浏览过一个自动生成中国山水画的网站。这些AI画作,在意境、格调,以及布局、技法上,均有可商之处,但一望而知是“山水画”。“像不像,三分样”,这说明它们至少在形式上具有了山水画的外在辨识度。我还发现一条几年前的“旧闻”,美国一位大学生利用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山水画藏品,在毕业论文中开发了一款生成山水画的AI模型,生成的作品竟然“骗”过了许多人的眼睛,有意思的是,说中文的人误判的比例还更高一些。

  这位开发者把她的工作概括为从感兴趣的东西中收集数据,用来分析或制作出技术工具。这话发人深省。对于很多人而言,AI模型的设计,是一件高大上甚至有些神秘的事。其实,任何技术新成果,只要进入生活,就会随着发展被大多数人所掌握。电脑就是个最好的先例。

  人文领域的生产和其他领域一样,也受到工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新的工具不仅能提高既有内容的生产效率,还意味着新内容的产出。传统文人大多能画几笔画、诌几句诗,和今天的年轻人几乎都会用电脑打字、查资料一样,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本事。历经近代以来的文化嬗变,我们掌控毛笔或文言的能力渐渐退化了,随之也丢失了许多雅趣,和古人之间多了一层隔膜,可叹可憾。

  风水轮流转。等到学会AI模型的开发人变得更多,或许我们又能以新的方式拿起键盘鼠标形态的“毛笔”,在屏幕形态的“宣纸”上,把心中之“竹”酣畅淋漓地画出来,实现以心驭技的新突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