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校报副刊往事\赵阳

2022-01-19 04:25: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学时的校报是旬刊,新闻版面由正式编制的学校老师“掌舵”,副刊版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做编辑。大约是我的文字经常出现在成都当地报纸上,所以被校报找去,人生的副刊编辑“第一次”,就交给了校报。

  学校里乐于为副刊写稿子的人很多,除了大量的学生来稿,也有不少老师的力作,看起来热闹,但主题比较零散,影响了可读性。编了两期,我便建言:可以不定期地推出“主题”,既徵也约,提高可读性的同时,可以扩大副刊的影响。主编的话意味深长:搞创新当然好,坚持下去不容易,这中间常常吃力不讨好,你年轻,就试试吧。

  我认真地试了起来。还有半个月就是春节,我便策划了“故乡”这个主题。春节一过,稿件蜂拥而至,却不成想引起了编辑部的一场风波。

  我编选上版的文章,都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感知家乡越来越好的现状: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父慈母爱,宛若世外桃源。只有一篇,是一老师写自己三十出头破格评上了教授、上了电视,成了川北县城的“新闻人物”,春节回乡,两个侄子辈的小孩遍寻礼物不见,童言无忌、道破天机:“我娘说你现在是大人物,会带金链子给我们。”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编辑部分成两派:一边认为这文章影射人心不古,不能刊用;一边则肯定文章文学性强,彰显副刊品质。主编问我选稿时的想法,我老实作答:写家乡,要有情感,更需要勇气,不但要打开自己,还要敢于打开家乡,看到家乡不可替代的美,也要看到家乡承载的苦难,甚至是缺陷。唯有如此,才是真爱。主编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莫言《愤怒的蒜薹》,并拍板刊用。

  多年过去,每每看到如“大公园”这样有风骨的副刊版面,我总会想起这件往事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