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替身书架”\胡一峰

2022-01-21 04:25: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网络化的生活是透明的。我们去了哪里,吃了什么,都被展示在互联网造就的橱窗里。活在橱窗里的人,仿佛是被展览的模特儿,身体、动作和表情皆属于观者。而进入橱窗的门把手,在智能产品小小触屏之上。面对屏幕,确须三思而后“点”。

  “微信读书”这个软件里有“书架”一项,当你把某书“加入”书架,这本书连同它被你阅读的情况就会展示出来。关注了你的书友,可以像上家拜访的朋友参观书柜,看到你收藏了哪些书,哪几本“读完”了,哪几本只是被收藏而已。

  有个作家说过,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的书柜。书是人的镜子,书柜里的藏货,显出一个人的情趣与气度。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里描写“大姐夫”,说他的“书库”里只有《五虎平西》《三国志演义》以及幼时读过的《六言杂字》等几本书,就这几本书,也是拿起又放下,生动刻画出只爱玩鸽子、不事生产的八旗“废材”形象。当然,大姐夫对此安之若素,视如老祖宗赐下的无上福荫。

  读书也流露出内心的隐秘角落。林黛玉若不是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薛宝钗也无从发现她偷读《牡丹亭》这些“坏书”。如在今日,林妹妹的网络读书纪录早就曝光于大观园众人矣。

  可见,无论保护阅读隐私,还是维护个体形象,书架至关重要。事物总是相生相克,互联网在暴露你的一切以至于极致时,又悄悄提供躲避目光轰炸的防空洞。比如,“微信读书”为用户提供了“替身书架”。你可以选一些书放进去,用作展示,至于读不读,就无所谓了。因为,这些书是用来装门面的,只是你在阅读空间的“人设”。

  或许,网络化进一步加深的新内容,是给网民建造网络“替身”。于此,不但可略见元宇宙的影子,互联网带来的隐私等问题或许也将找到新的解决之法,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