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尝试在手机下载书籍,希望上下班途中、工馀时阅读,发觉原来困难重重。很多时读了不够一页,就有很多短讯、铃声不断涌现,忍不住回复,就发现很难接下去阅读。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很佩服事件的主角。事缘,最近内地流传一份寻人启事,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研究所的女学生黄若欣失联十九天,父母非常担心女儿有危险,事件惊动中国外交部门协助寻找。
后来,事件峰回路转,原来黄若欣为了怕外界骚扰,关闭手机等通讯器材,立定志向闭关在家写博士研究计划,对于自己成为失踪人口还懵然不知。而远在内地的父母则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出打听消息,甚至贴出寻人启事。当得知父母正在敲锣打鼓寻找自己后,黄若欣哑然失笑,在朋友圈贴出消息报平安,也感谢各界关注。
笔者记得二十多年前读大学时,那时手机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做生意者可以负担。大学生平时通讯,除了固定电话外,就是信件。在大学最后一年,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曾在宿舍关闭一星期,才得以在“死线”前完成论文。犹记得那个年代,大家对于闭关不受骚扰完成艰巨任务,觉得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多日不联络,亲友也不觉得奇怪。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时通讯,顾名思议可以即刻联络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同事,可以即时得到对方的回复。但问题来了,在科技进步下,许多人已不习惯等待,不容许自己及别人深思熟虑,因此很多回复都显得匆促。
如果以上事件发生在以前,大家都会忍耐,或者设想对方有事务缠身,不能快速回复,不会立即联想到对方有危险,要出寻人启事。
从前“家书抵万金”,一收到远方亲友的信件,会隆而重之保留,再三阅读。现时通讯年代,文字的威力已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