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四日,七十四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斯蒂芬.威尔海特因新冠去世。这是一位值得网民尤其是网聊爱好者致敬和缅怀的人,正是他在一九八七年发明了GIF,也就是动图(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改变了互联网文化。如果没有GIF,表情包是不可想像的,而要是少了表情包,喜怒哀乐都会变得苍白,网聊的乐趣也大大降低。
我们几乎每天都碰见GIF,怎么称呼它,却长期没有标准答案。争论的关键在于这个G读作“鸡”还是“鸽”。牛津词典曾把GIF评为“2012年度词汇”,但也难断其读音,只好和稀泥说两个读音都可以。
有人想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约定俗成是读音一大规则。为此,某编程类网站专门做了问卷调查。来自二百个国家及地区的五万多名用户的答卷结果显示,“鸽派”占百分之六十五,“鸡派”只有百分之二十六,还有不少受访者自立门户,把G-I-F分开读。从数据来看,鸽派大获全胜,鸡派却不认输。他们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言习惯不同,而调查没有体现不同方言习惯人群的规模差别,默认所有人都会发“鸡”和“鸽”这两个音,因而结果不科学。
我忽然想起关于陈寅恪先生名字的“恪”读ke还是que的长期争论,一度还成了大众话题,吵得不亦乐乎。据和陈先生有过交往的人说,陈先生本人是读“que”的。这个证据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按此推论,GIF的读音也应该听它自己的,但GIF作为动图本图,不会说话,无法自我作证。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听听它爹也就是发明者威尔海特的意见了。二○一三年威尔海特因为发明GIF荣获威比终身成就奖时,给观众播放过一段动画短片,表明了他的态度:GIF的发音是JIF,不是GIF。看来,“鸽派”虽人数众多,GIF却生而“鸡派”。当然,出生证上的名字是一回事,长大后闯荡江湖,扬名立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愿意叫已经三十五岁的GIF“鸽福”,那就这样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