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广州黄埔区把五千二百多株古树名木“栽”进了电子地图,登录在线系统,可以监控古树保护情况,还可以扫码观看村民口述视频,了解古树背后的历史故事。不知扫码功能是否可在电子地图远程实现,在技术层面,想来不是难事。如果这样,这就更是个好消息了。因为,它让虚拟生活更丰富。
今天,电子地图已成为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它比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世间更宽广,甚至更真实,让我们对世界的掌控感更强。而且,这还是一个正在生长中的世界。有一阵子,我热衷于给电子地图做“标记”,把各处踏访的感受写在上面。我将之比作以鸟儿做窝,今天衔来一坨泥巴,明天噙来一根小枝,慢慢筑就了巢。标注,其实是网民集体智慧的融合、筛选和互认,筑成的则是大家共享的“网巢”。
网络社会确实是以用户生产内容为特征的,在信息的分享和交换中,完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信息服务。不过,这不能否认网络内容专业供给的重要性。拿电子地图导航出行来说吧,有的好心司机会把道路拥堵情况及原因比如突发车祸及时发布出来,为后来者提醒预警。此种善举值得大力提倡,却不能替代交管部门信息发布。因为后者不但更专业,而且有官方背书。
在信息的海洋里,专业的、具有认证体系背书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自动驱散错误、虚假的信息,还可以为网络知识的自我增值打下基础。更何况,随着万物互联的深度实现,知识作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联结物的功能会更加明显。比如,古树“进入”地图之后,当我们循着电子地图的导航,来到古树面前,地图上关于古树的介绍,就会建立起人与树之间新的关联。以此类推,当“栽”进虚拟空间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实世界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就会叠加在一起,让我们与世界的关联变得更丰富,也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