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侵扰两年多,生活发生了一些静悄悄的改变,其中之一是做核酸。
现在,我们对于做核酸已安之若素。回想两年前第一次被通知做核酸时的紧张不安,真真恍如隔世。最近,北京疫情胶着波动,我住的小区内外都安排了核酸检测点,各点大喇叭播放内容想来是自行录制的。之一曰:“同志请您往这看,这里免费做核酸,大人小孩都能做,又快又好又安全。”合辄押韵,琅琅上口。如编当代打油诗,这首“核酸诗”应当入选。
某日,我出门上班,见楼下大爷和正在布置检测点的社区干部打招呼:“早啊姑娘,又来出摊儿啦?”“出摊儿”这个说法喜感太足,两人不由都笑出了声。网上流传,外地有把做核酸误称核试验的,更令人捧腹。
我们社区的核酸筛查方式是每十人一组,混管检测。好几次,我有幸担任了“十夫长”,持管领队。按网上的调侃,我的简历中可以添上一条:本人多次率领十人团队,成功完成国家级重大医学科研测试项目。检测既是随到随测,随机组合,担任十夫长也任天选,机会人人平等。有一天,排到我时,正好满了十人。而我的身后是个四五岁的男娃。发管的“大白”正在犹豫是否把我和孩子顺序交换,那孩子却已一脸自信地伸出了小胖手。“大白”把试管交到他手中时,一旁辅助的“小蓝”志愿者鼓励道:“你可要当好这个管长呦!”小娃娃神情严肃地重重点了一下头。我想,他可能已不是第一次当“管长”了,不知他长大后,是否会记得儿时这段“任职经历”。
为便于通知,社区干部给每个楼建了一个微信群。于是,以前在电梯里冷若冰霜的邻居认熟了脸,对上了号,关系似乎拉近不少。测核酸,人与人需保持一米间隔。某天带女儿测完核酸,她很有感触地说:做核酸时,不论谁和谁,差距都是一米。我点头:核酸里头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