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竹门日语/生活需要仪式感\简嘉明

2022-05-23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好友庆祝生日,五人终可不隔胶板同桌晚餐,自然如学生参加秋季旅行般雀跃,叽叽喳喳聊个不停。服务员端出生日蛋糕,我们先跟寿星女拍照,再一起分享美食,尽兴而归。回家后,一直感觉怪怪的,若有所失,却又说不出为什么。翌日终猛然醒觉:哎呀!昨晚大家忘了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接连没唱生日歌、主角没许愿、欠了切饼仪式,是服务员帮忙分发蛋糕的。

  我随即通知众人,有人睡前也想起来了,反而是主角还没察觉,也不介怀。大家打趣说“脑残”程度又严重了,很担心有天会连买了蛋糕也忘记,吃饱正餐就鸟兽散。这冒失事件让我想到近期常常在脑海浮现的三个字:仪式感。也许因看过不少专栏作者、生活文化博主与网络KOL谈“生活需要仪式感”的话题,让我多留意了日常接触的各种仪式。现实生活有数不尽的行为与仪式有关,牵涉人伦、文化、宗教等观念;有条例规范的,如国家、团体和学校聚会前会先合唱,成员穿着制服;有约定俗成的,如大时大节各家庭要吃“做节饭”;也有出于个人的选择的,例如刚过的“520”,不少人选择当天向心仪对象表白,也会跟情人节一样送花给另一半。有些人喜欢不依惯例,我行我素,也越来越多人推崇极简生活,高呼仪式浪费资源。繁文缛节与铺张挥霍当然不值鼓励,但省略仪式也会少了许多对生活的期待、要求和趣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因而变得冷淡疏离。

  从前中国家庭吃饭前都要待所有成员坐下,再由晚辈有礼地向长辈一轮称谓招呼后才可起筷,虽属仪式,却代表了对人伦、亲情与礼仪的重视。时下一切从简,家庭聚会长幼平等融洽无疑是好,但若连相处的基本仪式也废止,用餐变成没半声招呼,喜欢坐下就吃,又边吃边看手机,饱餐后则各自离枱,那不但没了仪式,就连宝贵的家庭温暖也会渐渐消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