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都会教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成长期间,希望身边能够认识多些好友,不单与自己性格相近,还能够成为自己的学习榜样;若然认识到坏朋友,自己便容易招惹恶习。自此之后,我们都学会了将朋友分类。
我曾经在电视综艺节目看过一则笑话:从前电子讯息还未普及,人们会用一本小小的笔记本,记下朋友的电话号码。某艺人说他会将页面分成两半,一边是“益友”,另一边是“损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便致电“益友”求救;只想花天酒地的时候,就会致电“损友”一起寻欢。这样看似开玩笑,其实也反映人们懂得朋友的真正意义。
一直以来,我都很羨慕有些人能有一些青梅竹马的朋友。一同成长就是一种经历,互相关怀照顾,同享喜乐,甚至像俗语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像近期看过的电视剧《昔有琉璃瓦》、《光阴里的故事》,分别都是讲述五位好友的成长和发展,友人之间欣赏对方的长处,包容对方的短处,并不分作“益友”和“损友”,与我们从前学习的价值观有所不同。
有些价值观确实会随着时代进展而有所转变的。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增添了一些“网友”。以我而言,一些在公务认识,私下没有交往的,又或在社交媒体的朋友圈互相连结的人士,渐渐便成为了“网友”。这类“网友”都只是在线上互相赞好一下,又或开一个玩笑便是,并不会谈论什么深入话题。我曾经试过在一个工作场合,身边坐了一位“网友”,对方却好像不认识我似的,没有半句交谈。当然,也许对方亦觉得我为何没有当面问好,彼此间就像在线般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身处外地的朋友,在线上可以随时知道对方的近况,相比从前要以长途电话才可联系,“天涯若比邻”让人更加珍惜朋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