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沈庆离世,他的《青春》刷屏了朋友圈,久违的歌声将我带回了一段青葱岁月。一九九八年入读川大,招庄社团近百,我选择了校广播站,被编入星期一工作组。同组有两个师姐,幽默诙谐;还有一个师兄,姓张,河北人,大眼睛深邃明亮,皮肤好得让女生都妒忌。我们每个人既要播音,又要负责稿件编辑,常是星期天晚上碰面,一起准备第二天的节目。
张师兄是校园民谣专家,在那个百度尚不知为何物的年代,他硬是收集齐了当年所有录制过作品的校园民谣歌手的资料。他主持的节目也正是从沈庆和《青春》开始的。张师兄是工科生,文字功夫却十分了得,“奇幻又瑰丽的想像,在略带忧郁的曲调之中慢慢展开,沈庆的《青春》,独特,深刻,必将成为所有人的青春印记。”两个师姐有些迟疑:会不会太武断了?要知道当年老狼、叶蓓这些校园歌手,都比沈庆火,《同桌的你》也貌似火过《青春》。
张师兄见解独到:“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单就这一句,就是其他歌手写不出来也唱不好的。”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不少同学投书广播站要求再做一期。那个学期,我们也因为广播站的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转眼到了冬天,张师兄过生日。四人在学校隔壁望江公园的草地上聚会。张师兄穿一件黑白相间条纹毛衣,戴黑框眼镜,怀抱吉他唱起了《青春》:“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唱毕,周围满是围观的听众。张师兄忧伤地说:“待老去,才真正懂得《青春》。”
写下这些文字,我努力回忆张师兄的名字,却实在想不起了,这样的遗忘简直不可思议。或许,这在二十多年前的《青春》已然被反复吟唱和表达过,那样陌生又熟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