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一档综艺节目,将郑智化《星星点灯》的歌词“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改成“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一时舆论大哗。
很明显,这是在强行迎合装扮某种“正能量”。原歌充满了批判的力量,铭刻了时代的印记。改动后,激越铿锵的呐喊呼唤,变成勾栏瓦肆的莺歌燕舞。有网民建议,不如将歌名也改为《星星舔灯》。《北京日报》的评论文章,就用了直属胸臆的题目《形式主义“正能量”还要伤及多少人》,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小说、音乐,正因其根植于历史背景下的沉痛,才有了震撼人心的不朽伟力,不因时过境迁而衰减。一个典型例子,一九四九年,在商讨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时,有人提出,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改成“大翻身的时刻”。但多数人都主张保留原词。这样可以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艰苦卓绝的奋斗,时刻居安思危。直到今日,中国国际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飞跃,但十四亿国人,仍在唱响“最危险的时刻”。
“肮脏的一片天”也产生于特定时期,毫无必要去洗白什么。那种低级的“正能量”,反而是在消磨大众的思辨能力与审美品格。按照“星星舔灯”的做法,雨果的《悲惨世界》改为“欢乐颂”;鲁迅从《狂人日记》里看出的,将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感人’。”
如果不认同歌曲,那就别唱,而不能去糟蹋原作。你不愿意诵读杜甫的《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大可去歌唱《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而不应搔首弄姿地改唱“牵衣顿足拦道笑,笑声直上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