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游山玩水,观画也能实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厅八的“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览中,赵芾《江山万里图》卷(附图),近十米的长卷,描绘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观赏时恍如乘舟火车在山川中溯江旅行,随着画卷向前移动,窗外的景色时而开阔,时而拥塞,目不暇给。
《江山万里图》卷,纵四十五点一厘米,横九百九十二点五厘米,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以滔滔江水为主脉,云遮雾掩,层峦叠嶂,惊涛拍岸,在峰间坡冈等处,以曲径、栈道、瀑布、屋舍、古寺等点景,樵夫行旅,农民归庄,小舟逆浪而行,飞鸟穿云破雾,穿插有致,相互映衬,充满生趣。最后用茫茫无际的大海终结画面,水天一色,气势雄伟。拖尾上有明代钱维善、张宁、陆树声等人的诗跋。
赵芾为南宋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人,生卒年不详。其落款常只写“芾”字,故后人多误以为是米芾。《江山万里图》卷是赵芾唯一存世作品,从绘画技法可见,他是师从宋代画家李唐(约一○四九至一一三○年),对水的描绘占画面较大比例,波浪以淡墨勾出为主,再用淡墨染深,惊涛穿空之势跃然纸上;山石先用淡墨勾皴,复以浓墨、重墨细绘局部轮廓,墨色浓淡轻重相得益彰。
“江山万里”是绘画中常见之题材,最早出现于唐代。据记载,李思训曾用三个月时间在壁上绘嘉陵江三百里的风光,之后唐玄宗命吴道子在大同殿绘同一题材,两者各有千秋。北宋王希孟则以青绿山水的形式创作《千里江山图》卷。赵芾的《江山万里图》卷是这类题材作品中别具风格的一幅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