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谁更需要被照顾\轻 羽

2022-08-02 04:24: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月来,好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相继辞世,难免令人伤感。死亡,从来都只在弹指之间。能够在睡梦中无痛离世,传统中国人都会说是“修到了”;最难捱的当然是长期病患,然后被确定已届临终末期,不论是临终者抑或其照顾者,于人生路上最后一程都不好受。

  二○一八年,社福机构圣公会圣匠堂的“生死教育”活动,演出了百老汇著名翻译剧《The Shadow Box》,并翻译剧名为《隐若同棺》。其中一场演后座谈会,邀请到“善宁会营运总监”朱可您女士分享意见。朱女士表示《隐》剧原著有关几十年前西方社会对于临终者的处理方式已经落后,香港其实走得更前,近年已推动在家宁养和静待生命结束的“安宁服务”。

  临终关怀或善终服务,都是香港备受关注的社会福利议题。前阵子我观赏了一齣本地原创话剧《长夜守灯》,演出主旨就是探讨如何关顾“临终者的照顾者”。

  剧本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戏中戏的编剧和导演角色合作创作有关“临终照顾者”的话剧,过程中引发编剧角色的自身经历和情绪宣泄;戏中戏有关临终者蓝叶榕、照顾者(其妻)黄蜡梅和女婿(陆树枫)的家庭伦理旧事,借此带出照顾者本身亦需要适度关怀;最后以纪录剧场形式,剧团访问了不同人士,引录有关人士对全剧议题的个人见解。

  剧中的蓝叶榕是长期病患者,以届临终末期,他召唤了已成鳏夫的女婿回家同住,勾起当年蓝家女儿因病早逝的憾事,但实际是想女婿协助照顾其妻。由具哀伤情绪的丧亲者(女婿),照顾有临终亲人的照顾者,到底谁人更需要被照顾?到底谁人有能力照顾他人? 这是《长》剧主体剧情的探讨,并产生了戏剧冲突场面,例如亲人争辩,以及戏剧性情境,临终者弥留期间忆起前尘往事。凡此种种,既能触动观众情绪,亦可引起个人反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