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大川集/译者的定位\利贞

2022-09-05 04:24: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在看一本由英国历史学家写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本书的译者有些“存在感”太强:开始还好,译者对原作者所写内容中出现的一些事实性错误进行勘误,用的方式也很正统──在正文后面加小圈数字,然后在正文下方以小字注解。但很快就变本加厉了,在作者一段议论性的原文之后,译者直接加了一个括号,写上“译者注:xxxxx”洋洋洒洒百馀字,不是勘误,甚至不是注释,而是提出了与原作者截然相反的意见。

  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这种感觉就如同一位主持人在主持活动的过程中,突然打断原本的讲词自己发挥了一段与活动主题背道而驰的言论。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作者和译者的论点──对于同一段史实,有不同解读是完全正常也是完全合理的。但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在全书最后,以“译后记”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感慨、观点单独成篇。因为书籍的正文结束之后,他的译者身份也相应结束,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读者和评论者。而这样直接打断正文,将自己的感想插在书中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译者应有的界限,对译者身份而言不专业,对原著作者而言不尊重。

  我相信原著作者并不一定全部正确,也相信译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能有一定的依据,但译者的身份首先要以“信达雅”的标准对原著作者负责,再以谦卑的态度将判断的权力交给读者。从读者角度,我买这本书,是想看作者系统且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想看译者从中间跳出来得意洋洋地以“注解”之名表述自己的观点,夹带私货。

  作为一名译者,请先摆正自己的定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