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条短视频宣传片在朋友圈悄悄流传,它的主题是“山腰青年”,讲述人是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为大家熟悉的北京人艺著名演员冯远征。所谓“山腰青年”,描述了这样一种状态:人生如山,登到半途,欲待前行,颇感疲惫;就此停步,又有些犹豫。卡在中间,何去何从,是为“山腰”状态。
近年来,类似打“青年牌”的励志短视频不少。以青年亚文化出道的B站,尤为在行。二○二○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短视频《后浪》一夜爆红。一时间,“前浪”和“后浪”成了最热门的自我标签。二○二一年,短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多位“后浪”出镜发声,犀利而不失理智,给了人们新的感动。二○二二年,短视频《不被大风吹倒》,以诺奖作家莫言给青年写信笔谈的方式,延续了这场长达三年的代际对话。《山腰》不如这几个火爆,但还是引起不少共鸣。这或许因为“山腰”概念的冲击力,或许因为冯远征讲述的感染力,也或许是因为视频释放的敬意、理解和包容。
于我而言,《山腰》启发人之处还在于把心态设定在山腰。人的一生未必只爬一座山,山腰的状态也会经历多次。比如,求学是人生中的一座大山,从小学到中学,参加高考,再到攻读研究生学位。爬上几个台阶,就看到不同的风景。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是继续学习,还是终止学业,走进职场,和天赋、家境有关,起决定作用的,其实还是个人的意愿和意志。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本科毕业之后,边工作边学习,连年考研,屡败屡战,最终在心仪的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而如把一生志业视作登山,所有的求学都成了“山腰”,山巅风光,遥遥在望,行之不辍,其路漫漫。常言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反观此意,只要肯走,路永远没有尽头,人生的风景也不会穷尽。山腰是一片孕育可能的好地方,值得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