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长辈与老师都提醒我们养成各种好习惯,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类需要习惯呢?
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在畅销书《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英文原名为“The Power of Habit”,意译为“习惯的力量”)解说了我们需要有习惯的生理原因。
原来,“习惯”是为了节省大脑能量。所谓习惯,以《美国心理学期刊》(一九○三年)的定义,即“某种程度上固定的思考方式、意志或者感觉方式,是由以往重复的心智体验而获得的”。习惯是一种经常出现的重复行为,而且常常是在无意识下出现。
习惯将日常重复的活动变成反射动作,而一天约有百分之四十的活动是自动运行的反射动作。习惯可以让人进入“自动导航”模式,大大节省了脑力,而剩下的精力便留给需要思考的事情,或突如其来的意外。
因此,习惯是一种生存机制,让我们以有限的脑力去应付无限的生活场景。当我们明白了习惯的存在原因,便可以进一步理解习惯的养成方法。
作者指出,习惯是以回路的方式形成。所谓回路,就是它会像衔尾蛇的图腾,不断循环一般的进行。习惯回路涉及三个重点:提示、行为、奖励。
提示,即引导自己进行某特定行为的指示,这可以来自外在或内在,例如特定的地点或时间,或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即我们触发习惯后所做的事情。我们习惯“睡前玩手机”,“睡前”是提示,“玩手机”是行为,而“玩手机带来的喜悦”就是奖励。奖励是养成习惯的重要因素,奖励的强弱多寡决定了大脑会否记下这个特定行为,并在下一次提示出现时自动执行该行为。
换言之,习惯并不只是行为本身,而是“提示、行为、奖励”三者构成的回路。所有习惯都以如此回路形成,而我们的大脑没有对此作出价值判断,无法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
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加好习惯,又减少坏习惯呢?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