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惭愧”的力量\赵阳

2022-09-05 04:24: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某日,在前往位于葵涌邨某学校探访基层学生的路上,我接到了编辑的约稿邮件,言辞恳切地希望我写篇关于“加强文化认同”的文章。这样的题目过于宏大和宽泛,并不是我所擅长,但我打算试一试。正琢磨该落脚到哪个“点”去集中笔力,目的地到了。

  校长带着二十多名同学迎候多时。学校推选了两名同学带我和同事们参观校园。他们的普通话很流利,每个字发音都很准确。我以为是学校专门安排的,并不以为意。可当我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交流和分享时,我惊奇地发现每个同学都讲普通话,而且水平都不赖。我问校长,全校一千多名学生,普通话都这样好吗?校长笑着告诉我:“那倒不会,但大家都很努力地讲好普通话。学校并未强行要求什么,只是会经常和同学们说两文三语都很重要,在课堂上要求中文科的老师,尽力展现语言背后的优秀文化之美。”

  见我对这个问题关注,坐在一旁的副校长带着遗憾地对我说:“我年纪大了,过去读大学时,虽然学的是中文教育,但没有对普通话的要求,很惭愧,到现在也讲不好普通话了。我时常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起我的这份‘惭愧’和渴望说好普通话的心情。渐渐地,同学们学普通话的热情多了起来。”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她为什么要惭愧?她为什么会勇敢地分享这份“惭愧”?她讲不好普通话并不是她自己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的。但她的言辞那样恳切,她看着学生们用普通话发言时那样的骄傲和慰借,这背后,是她对“文化认同,从语言开始”这个道理的深刻领悟,是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远见和真心。

  其实,文化认同,不妨从普通话课堂开始。语言之美的背后,不正是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