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蹲个城市”\胡一峰

2022-09-07 04:24: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蹲”作为网络新词,似乎尚无标准解释,我比较认同的理解,约等于以前常说的“坐等”。譬如,在直播间购物时,一时没遇到对眼缘的,主播会劝你“再蹲一蹲”。和“坐等”相比,“蹲”的视觉意味中多了一丝急切。被“蹲”的东西千奇百怪,有些年轻人希望“蹲一个城市”,作为自己居住和生活之所在。

  大约两个多月前,中国社科院的课题组发布了《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发现年轻人标定宜居城市的目光,正在从经济、物质的因素转向文化。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古建筑、夜市、旧货市场等,成为他们选择时的加分项。其实,几十年前,美国的政治文学研究者英格尔哈特就以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过程中社会价值观的调查为例,提出“后物质主义”转向的社会发展趋势。当下年轻群体“蹲城市”之举,用这一理论可以得到一些解释。更现实一点说,大概也和区域实际差距的缩小,以及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扁平化有关,毕竟,当城市服务可以方便地跨区域享受,城市的韵味本身作为宜居指标的意义自然更加重要。

  天地逆旅,人生如寄,“蹲”一座适合自己的城市,于人于城,实在都是太重要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终于“蹲”到成都,盖下一座草堂,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许多诗篇。大史学家陈寅恪漂泊乱世,政权鼎革之际“蹲”到广州,迎来晚年学术高峰期,留下了泽被后学的著作,岭南由此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块高地。普通人或许没有这等文化铸造之力,但每一天惬意而努力的日常,无不在与城市相互成就。

  换个角度看,“蹲个城市”的潮流也在提醒着城市建设者保持多样化、差异化的城市塑造方向。别致的市容,个性的小道,古旧的河道,以及自行其是的生活节奏,才是城市魅力的不竭来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