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华盛顿邮报》恢复《书评周刊》的消息。这份报纸原有《图书世界》,二○○九年为了削减开支被砍掉,相关内容编入其他版面。此举遭到读者抗议,直至本次恢复。这个消息令我很是感慨,一来为了读者的胜利,二来为了读者的见识。
在我的读报记忆里,不少报纸都曾开设过书评类周刊或版面。但在互联网传播的冲击下,报纸版面普遍缩水,书评是首当其冲的几种之一。在我看来,新老媒体竞争的焦点在一个“快”字,而书评不是新闻,并不需要格外强调时效。
这么说,当然不是否认新书评的信息价值。读新书永远是读书人最大的乐趣之一。喜爱的作家、关心的领域,出版了新作,不能尽快到手翻阅,就像爱时髦的女郎,看到新款秋装上市,却无法一试其美那样百爪挠心。这时新书评的重要就显露出来了,它可以帮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书的内容和特点,定下阅读与否的决心。但是,书是常读常新的。对于读书人而言,一本书只要没有读过,即便出版在百馀年前,依然是“新”书。而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又会读出很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写成书评,是读书人之间最好的思想交流。把这些精彩的“旧书评”放在一起,好似画作上成于众手的题跋,讲述着思想和趣味的流转。
书评当然也可以发布于新媒体。不过,或许是我趣味固化的原因,虽也过着“机不离手”的日子,却不习惯在公众号或网页上读专业文章,和我感受相似者不在少数。这是因为,书评不论是为读者“画重点”,还是就书的内容做进一步申发、批评或补正,都需要专业素养和广博的阅读来加持,否则,就成了图书广告或软文。因此,书评完全可能比书活得更长久。有时一篇短小书评里的见解,比那本厚厚的书更精彩。这样的书评更不应淹没在新媒体的信息汪洋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