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负暄集/颍考叔的“智慧”\赵 阳

2022-09-21 04:24: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一次读《郑伯克段于鄢》,在二十多年前。不谙世事的我,对郑庄公的沉稳老辣,竟生出些许佩服来。郑庄公城府极深,对母亲和胞弟的阴谋早已心知肚明,却一直按兵不动,摆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鈎的姿态,欲擒故纵,最后师出有名。至结尾处,郑庄公后悔了发狠时说的话──“除非到了黄泉之下,否则不再与母亲相见”,但最后竟能既不违诺、又与母亲团聚,其乐融融。大结局到底是圆满的,当时我认为这是天意。

  如今再读《郑伯克段于鄢》,心境已大不同。学生时代读它,重在学习写作艺术;人到中年读它,难免会与人生的际遇对号入座,然后幡然醒悟年少时的幼稚。不论是姜氏对幼子偏心、任性跋扈,还是共叔段贪婪愚蠢、骄纵成性;不论是大夫祭仲的忠心耿耿,还是公子吕的逆耳忠言,都是这茫茫人世间、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之典型代表。职场上的尔虞我诈,职场“老江湖”们的斗智鬥勇,其背后的人生经验,恰与郑庄公无异:诱敌深入,待敌犯错,再一举出击,把对手打垮。我想,倘若一个人对胞弟都可以不加规劝、放任自流,那本来就竞争激烈的职场,人与人之间戒备心重重,自然就更没义务去“循循善诱,好言相劝”。可是,作为人,不论在做什么,难道不应该多一些人性的温度才好吗?

  有人说,也不尽然,故事中的颍考叔出谋划策,让郑庄公弥补遗憾,使得故事有了“大团圆”的结局。颍考叔的智慧,确实丰富:他深谙郑庄公的本性,便主动配合演戏,表演自己的孝道,使郑庄公有机会表达悔意,然后再献计献策,表达忠心。只是,这样的智慧,用尽心机,后人即便努力学习、前赴后继,也鲜有人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