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食色/老北京炒疙瘩\判答

2022-11-10 04:25: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各地小吃排行榜上,一提到“老北京”,感觉就总有微妙变化。明明是带着历史积澱的大人物,可一到这个门类就“理亏”,很多人甚至想不起来,所谓老北京小吃的代表是什么。总不能每每提起,都要搬出豆汁和滷煮吧?毕竟前两者是很多人心中响当当的“黑暗料理”,属于还没出场,就劝退的“重型武器”。

  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说老北京小吃乏善可陈,也是不公道的。毕竟吃的要到饭店中才见真身,互联网中的流传,也只是捕风捉影。随便一个老派的京味馆子里,当地人觥筹交错的桌子上,绝对会有一盘貌似主食,却满身光泽度和锅气的神奇物种,乍一看很迷,除了胡萝卜丁和黄瓜丁依稀可见,其他材料似乎都真身莫辨,合起伙来故弄玄虚。

  这一盘“炒疙瘩”,才是地道低调的老北京偏爱。虽然同为北方人,我对“疙瘩”这种小型麵团并不陌生,但小时候家里的“疙瘩”,都是以流动的形式出现,指甲盖大小的麵团滚在汤中,有番茄也有蛋花,一勺能舀出好多精彩。现在的“疙瘩”可不寻常,要到油锅里去走一遭。是什么味道呢?我一直在想,如果给“家常”二字冠以最具体的味道,那“炒疙瘩”就是当之无愧的标签。很多人说,你也许在簋街、在南锣鼓巷、什刹海都找不到这一盘,但在每个老北京人家里,它一定会出现。葱薑爆香的油锅里,肉丁、面疙瘩、黄豆和胡萝卜、黄瓜一顿风起云涌,出来之后就是有荤有素,带口感还可加醋的完美主食。面食混着菜肉香,电光石火之间,彼此都有了灵魂互补,这应该是食材们组合的根本意义吧。不然一盘“炒疙瘩”,怎么可以不用其他配角就撑起一顿饭的场?好吃的东西相逢的意义,老一辈们,可早就参悟到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