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过时.过节》\轻羽

2022-11-29 04:25: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少戏剧题材都以家庭作为故事背景。东方的《雷雨》如是,西方的《推销员之死》亦如是。前者有关中国封建家庭的父权如何对后辈压迫,后者关于满载虚幻梦想的父亲如何对儿子产生负面影响。近期公映的港产电影《过时.过节》,开始时第一个镜头映出墙壁上一道裂缝,然后讲述陈氏一家四口开车回祖屋与长辈吃冬至饭。如此布局,就是有关家庭如何修补裂痕。

  汽车上,陈氏夫妇和子女的短暂对话,言简意赅地交代了该家庭破裂的原因:父亲失业导致沉默寡言,母亲担心房子的贷款,女儿浑浑噩噩,儿子血气方刚。一家四口回到陈氏丈母的祖屋吃饭,又遇到丈母与儿子因财争执。全家人最终不欢而散,错过了中国人十分重视的冬至饭。饭局之后,儿子出走了。转眼八年过去,一家人能否再吃一顿冬至饭?

  现如今,不少香港人都想稳定下来。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更重要?从早前票房大捷的《饭戏攻心》,至到近期的《过》,电影主题都环绕家庭如何修补关系,放下心中郁结,重新上路。《过》的各角色本身都有自己的偏执:陈氏夫妇因为生活压力而致感情冷淡,双方没有好好商量如何解决眼前困境;一双子女不想成为家庭负累,但也没有真正了解父母的困难。一家四口就是欠缺用心沟通,平白浪费了八年光阴。

  《过》电影说的都是老生常谈,但某些细节反映了导演对当下世代的批判。儿子出走后以设计线上游戏为业,他以“元宇宙”的概念创建一个虚拟场景,让人们能与渴望见的人的电子影像一起吃饭。这个程式好像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实际只是人们以科技弥补自己失落的错误。就等如香港曾经流行一时的金曲:“错失太易,爱得太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