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小人书”不“小”\蓬 山

2022-12-08 04:24: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京城周末逛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一本旧连环画《边防线上》,一番砍价,三十块钱拿下。这是半个世纪前,在江西插队的陈丹青画的第一本连环画。以前看过翻拍的电子版。这次意外邂逅,算是“捡漏儿”。

  若不了解背景,初看《边防线上》,很难将其与陈丹青这位油画大家联系起来。这本书创作于一九七三年,与那个年代的其他作品一样,人物形象、姿态、表情都未免略显概念化。然每一幅图的布局结构,都可看出作者的审美表达。

  陈丹青曾说过:“我一直以为四九年后中国最了不起的绘画既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而是连环画。”笔者对此十分同意,但又觉得不够准确。严格来说,连环画与国画、油画不是并列关系,连环画是一种载体,国画、油画、水彩以及钢笔、炭笔等各种画法的都有。

  改革开放前,美术教育的培养方向是为大众服务,宣传画、年画、连环画成为了主流表现形式。而连环画选材范围是其中最广泛的,便成了很多画家“避难”的港湾。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连环画进入鼎盛时期,几乎所有中外名著都有相应的连环画。笔者至今记得,儿时与邻居家互通有无,看了全套的《聊斋》《水浒》,也不求甚解乱翻了《哥伦布》《巴黎圣母院》。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其实并不是只给儿童看。有些连环画堪称每一页都是艺术品。像刘继卣工笔重彩《武松打虎》,黄云松钢笔画《神秘岛》,陈逸飞油画《鲁迅在上海》,王叔晖工笔白描《西厢记》。可惜,随着市场大潮的奔湧,费时费力的连环画,逐渐没落。如今有时看到儿童手里的一些电脑卡通片,形象呆板,创作者既无艺术功底,亦缺乏潜心创作的工匠精神,心中未免学九斤老太,哀叹一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