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变味的纪念\蓬山

2022-12-22 04:25: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几天,“刘备托孤”持续走红。起因是川渝两地一些机构,准备在明年隆重举行“纪念刘备托孤一千八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网上几乎一边倒的批评这种活动没有必要,不务正业;但也有辩护者认为,“刘备托孤”作为历史事件,开展学术研讨并无不妥,公众的偏见来自于对历史研究缺乏了解。

  其实,这其中固然有学术圈与大众议题之间存在圈层隔阂的因素,但绝非公众反智。老百姓反感的原因,是对各种打着历史名人旗号的纪念活动,已重度疲劳。这类活动往往千方百计找一个历史时间节点做噱头,百年整数则是大吉大利的上上之选。然后耗费公帑,大费周章,号称是文化搭台、提高知名度。然很多活动在锣鼓喧天、迎来送往之后,却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成果。这种纪念,真是既廉价又昂贵。

  换句话说,历史问题当然可以“研讨”,但真的能上升到“纪念”的地步?如果主办方直接说“刘备托孤学术研讨会”,可能根本惊不起舆论水花;而煞有介事地扣上一千八百周年,就给人以强行加戏之感,甚至产生了荒诞效果,也消解了学术研究的本原。照此类推,接下来是不是还有“挥泪斩马谡一千八百周年”“乐不思蜀一千八百周年”?

  再者,研讨会的选题范围,如“刘备托孤的文化意蕴及现代价值研究”“刘备托孤的人才思想研究”等,让人一头雾水。为何公众不排斥纪念孟母三迁、纪念屈原投江呢?因为这确对现代大众仍有广泛教育意义,容易引发共鸣。

  那么“刘备托孤”适配哪些人群呢?思来想去,恐怕只有那些白手起家创业的大公司老板吧?然而只怕有人又忌讳此事。点解?一来,刘备托孤发生是东征孙吴大败而归之际;二者,这个“孤”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实在不太吉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