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二天,收到了朋友昌明亲自送来的喜帖,喜出望外。这些年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冬去春来,昌明终于认定相伴多年的女友,决定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最高兴的莫过他远在加拿大的父母,不顾疫情和路遥,急着启程返港,见证三十六岁的长子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望着红色的喜帖,不禁想起,以往年年都会收到的结婚宴、孩子满月宴等喜宴请帖,疫下三年似乎几近绝迹。虽然人情“红包”等“甜蜜的负担”有所减少,但眼见身边的朋友年纪渐长,谈婚论嫁未有时,开枝散叶未有期,偶尔会有一点点着急。
刚刚过去的十二月,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了《香港人口趋势1991-2021》,显示二○二一年,有两个数字是三十年来的历史新低,其一是香港登记结婚数目,只有二万六千八百馀宗,较二○一六年的五万○八宗,差不多锐减一半;其二是香港婴儿出生数字,只有三万六千余人,较二○一六年的六万○八百余人,也接近减少一半。
登记结婚宗数减少、新生婴儿数目下降,固然与新冠疫情有关,但不限于疫情。过去三十年,香港的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二○二○年,人口自然减少的情况首度在香港出现,这一年香港新生婴儿约为四万三千人,距二○一六年整体下降百分之三十六。
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社会课题。韩国的情况最严重,据韩国统计厅数据,二○二一年新生婴儿只有二十六万○五百人,创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统计以来的最低纪录。
“总和生育率”指平均每位妇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数,通常达二点一才能维持世代更替,避免人口下跌。二○二一年“总和生育率”,韩国为○点八一,创韩国统计史上最低;日本为一点三,刷新历史新低;台湾地区为○点九八,香港和澳门地区低于一点二,均处于世界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