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不少参与讲座的经验,其中最享受的角色是观众,其次是主持,最后才是讲者。为什么?因为我好奇,我好奇别人的事多于自己的事,我喜欢知道更多别人的经验多于自说自话。提问比说话多,慢慢成为了我的主持风格。
关于提问,其中一本对我影响至深的书是美国作者法兰克.赛斯诺(Frank Sesno)的著作《精准提问的力量》(Ask More: The Power of Questions to Open Doors, Uncover Solutions, and Spark Change)。在书中,赛斯诺以他作为记者的真实对话来解说提问的技巧。
赛斯诺列出了十一种提问的类别,举例:找出问题核心的“诊断型提问”、看见大局的“策略型提问”、着重情感分享的“同理型提问”、破冰的“搭桥型提问”、向对方究责且揭发真相的“冲突型提问”、使对话有滋味的“有趣型提问”等等。
其中,有助于找出共同使命的“任务型提问”一章令我获益良多,也是我与人合作,或在讲座时的提问原则。“任务型提问”的重点是把难题转换成共同目标,而在提问前,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功课。
第一,了解自己的任务。我们要深刻知道自己与对方的“关注,找出经验的交集。你关注什么议题?你想做出哪些妥协?坚持哪些想法?”
第二,拥抱相同价值。了解大家的目标是否相同?彼此的大原则是什么?目的地是哪里?
第三,找到自身角色。想清楚“成员各自的角色。其他人要怎么解决这问题?他们的专业、热情与能力在哪里?”
第四,设定远大目标。“我们能有多大胆?我们能怎么改变世界?”
以上的四个重点是事前功课。当我们真的进行“任务型提问”时,这些重点往往简化成直截了当的问题:你最担忧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后果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精准的提问,能够引来精准的回复,这是赛斯诺的教导,也是我的经验。最后,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提问,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聊天,不是辩论,当你克服了想纠正对方的心态,才是聊天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