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回家》\轻 羽

2023-01-25 04:24: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出生时我住在旺角的旧唐楼板间房,接着在小学四年级搬到观塘区的鲤鱼门道邨,该屋邨总共只有七座楼宇,每座七层高,住户没有独立洗手间,每两户共用一个位于走廊而有门锁的洗手间。小学至中学时期,我都在该屋邨成长,那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在观塘区就读中学,那年头身边的同学大多住在周边的公共屋邨,年少的我没有什么自卑感觉。中学时期,有一位同学住在彩虹邨,却令我好生羨慕。首先,从学校去彩虹邨需要乘坐地铁,虽然只是相距几个车站,但感觉就像去了其他地区似的。那时曾到访该同学的家,面积很大(也许因为我们的年纪太小),有独立厨厕,我们几个同学可以在其露台打开一张四人摺枱聊天、打纸牌。友人的父亲下班回家,见到我们有些不悦,于是我们便将摺枱搬到走廊,升降机附近有一个宽敞空间,再多放几张摺枱亦不觉挤迫。

  虽然我不住在彩虹邨,但也觉得那里有一种“家”的感觉。

  前阵子观赏电视资讯节目《回家》,看着影视艺人谢君豪重返他在彩虹邨的老家,不期然令我勾起自己的回忆。谢君豪在节目里介绍邨内的钟表店、茶餐厅、杂货店,他更在老酒家重遇小学同学,与对方一起寻回童年记趣。直到现在,彩虹邨仍然屹立在东九龙,楼宇外墙的彩虹颜色,依然是屋邨标志式印记,能够吸引游人专程到来拍照“打卡”。虽然相比其他新型屋邨,彩虹邨亦难逃老化的命运,可是屋邨仍保存着浓厚的人情味,实在难得。

  事实上,全港现在大约有二百多万人住在政府兴建或资助的公共房屋,当中有些新式公屋的居住环境,甚至可以媲美私人居所。市民的生活条件能够逐渐改善,社会便能迈向和谐以至共同富裕。一些老化的屋邨,只要我们细心修饰,耐心保养,家的感觉便可长长久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