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自我完善/在对方沉默时静静等候\米 哈

2023-02-03 04:25: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次,我在此探讨美国作者法兰克.赛斯诺(Frank Sesno)的著作《精准提问的力量》,提及作者列出的十一种提问类别,以及其中“任务型提问”的细节。其后,有读者提问:可否再说多一点此书的要点?好!

  在赛斯诺提出的十一种提问类别之中,我认为“同理型提问”是最难拿捏的,原因在于此类提问不单要求提问的技巧,而且要懂得观人于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颗真诚关心他人的同理心。

  技巧,可以学习、可以训练,但同理心,却是从心而发的一种真实,伪装不了,模仿不来。

  举例,作者曾经就一个福利改革法案访问四个年轻妈妈。四个妈妈,来自不同族裔,全是单亲妈妈。作者以课本式的开放问题开场,问道:“新法案会有什么不同?你们想做哪种工作?要怎样靠工作达到收支平衡?”

  然而,当对谈持续进行,内容提及受访者努力工作之后,还是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以至付不起小孩的讬育费时,作者的同理心驱使他问道:“你每天起床时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恐惧与想法?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这些后续的问题,仿佛不再与福利法案有关,却真真正正关顾到受访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之处境与感受。这一份来自于关心的提问,出自于提问人,却触动到受访者,并让他们报以真诚的回答。

  作者从经验出发,整理出“同理型提问”的要点:一,设身处地,真心关切对方在想什么、面对什么;二,给予空间,从比较大的问题开始,让对方侃侃而谈;三,弦外之音,留意对方的语调、情绪、肢体动作、脸部表情,了解这些细节如何反映他们的内心;四,适当距离,在展现同理与好奇的同时,仍要保持客观的距离,切勿妄下判断。

  在此,我尤其同意他的一项提醒:提问者应该“好好倾听,不下断语,在对方沉默时静静等候”。我认为,这是判断一个提问人是否真的有同理心之指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