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竹门日语/疫后的长者\简嘉明

2023-02-03 04:25: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身边不少长辈已臻松柏之年,因此近期我更加留意社会对长者的支援。香港已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的地方,二○二一年男性平均寿命为八十三点二岁,女性更达八十七点九岁。可以预期,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会日趋明显,长者需要的支援也将急增。

  疫情过后,百废待兴,不少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就业出路,也冀盼与大湾区的融合可为港人创造更多机遇。与此同时,我们切勿疏忽为老人服务制订长远计划,也不要轻视长者的生活困难。一个发展健全的城市,在国策的规划下,要老有所养,可惜现阶段对内地与香港安老政策衔接与同步发展的研究却不多见。

  身为小市民,我留意到香港的居住环境大都没有充足考虑到长者的需要。例如大街小巷的路面和灯光,并没按老人步履不稳与视力衰退而安装轮椅上落及感应照明设施;公共服务和消费场所也很少设长者专用排队位置;而安老院舍床位不足与服务素质参差更是长久积压的问题,稍微做得好的是公共交通上的关爱座与市民大都培养了让座予有需要人士的好习惯。由此可见,大众不是不敬老,而是需要有安排、指导和宣传,让人们在关注自身与下一代成长的同时,也同步为长者谋福利。

  我关注长者的需要,一来因为双亲年纪日增,二来最近大众于疫情缓和后纷纷出外用膳,我发现越来越多食肆改用手机二维码点餐,连平板电脑也不设,却没有足够服务员提供协助。此外,不少政府及商业服务也靠短讯给用家发放通知或要透过手机输入核实安全码,这无疑会令使用智能手机不灵光的“老友记”产生被社会遗忘的错觉,对疫后的世界更感无所适从。其实早前为配合“安心出行”的使用,不少长者已拥有智能手机,虽然现在已不需“疫苗通行证”,但如由政府牵头,鼓励志愿机构乘此时机教导长者善用科技资源,相信不单能鼓励老人家学习新事物,也定必有利社会的整体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