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收集明信片,笔者也是。但有条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实寄。在书店、展会或是旅游景点购买的明信片,哪怕设计再精美巧妙,若直接拿回家贴在冰箱上,或是插在相框边缘,总还只是一张画片,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籽料。
只有认真写上地址、寄语,贴好邮票,小心翼翼地塞进邮筒,这张明信片才算真正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在接下来的几天,它会被盖上邮戳,踏上跋山涉水的旅程。可能会搭乘汽车、货车、轮船、飞机,再被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载着,直到被邮递员放进收信箱里,最终被收件人带着惊喜捧在手心。
一路上,也许是春暖花开、夏木阴浓,也许是秋霜红叶、快雪时晴,有坦途,有颠簸,带着不同的风景,最终抵达彼岸。经过这些洗礼,每张明信片便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今年春节前夕,疫情渐远,在邮局购买了一摞贺年明信片,分寄给远方的朋友。一提笔,竟颇感生疏。写明信片的感觉,与手机上发一条讯息截然不同。手机打字,字体都是整齐设定的,且长短不拘,写错了随便删改,即便误发也可即时撤回。明信片则不同,篇幅有限,须一笔一划,字斟句酌,核对地址姓名无误,字迹清晰,避免影响投递。还要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白,写上最精确表达心意的话,并小心写错字,破坏美观。此时,许多有关亲情、友情的回忆瞬间,不断翻上心头。
明信片写完,手心竟紧张得出汗。笔者还习惯在明信片上钤一枚印章,做点个性化的点缀,满足一下附庸风雅的虚荣心。
大年初三,第一位收到明信片的朋友激动地说:这是收到的最开心的新年礼物。也许,很多人都是许久没收过手写体的信件了。那种喜悦,是匆匆去来的手机短讯,永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