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部自然纪录片,讲的是非洲的牛椋鸟。这种红嘴小鸟,平时觅食方式就是飞到河马、斑马、犀牛、水牛、羚羊、长颈鹿等大型动物身上啄食寄生虫。
然而牠最喜欢的事物,则是新鲜血液。牠们嗜血成性,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一旦动物有伤口流血,牛椋鸟对寄生虫就失去了兴趣,而是疯狂啄食伤口吸血,并且故意把伤口弄得更大更深,不让伤口癒合,从而源源不断获得血液。而一些动物往往会因伤口感染死亡。
这让笔者突然想起前几年看过的剧集《巴不得妈妈》。剧中那位新闻总监,让下属去挖掘一桩明星恩怨时说:“我不会说什么不要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我们的责任,是让伤口曝光,挖开那个伤口,就算伤口结了痂,也要把它挖开。”
这岂非就是一种牛椋鸟行为?而如今是一个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新闻早已不再操之于少数专业机构手中,人人都有麦克风。大量的自媒体鱼龙混杂,“牛椋鸟”成群,将挖掘伤口作为生存之道,不停地挖掘加深伤口。甚至没有伤口,也要想方设法制造伤口,只为了便于“吸血”。各路“键盘侠”“人肉搜索”“网络爆破”,用各种煽情字眼带节奏、博眼球,以此赚取流量。
前不久,“网暴刘学州”案正式开庭。而刘学州因不堪网暴自杀,已过去一年多。这位悲剧少年,历尽艰辛找到亲生父母,却发现自己当年是被抛弃的。生父生母早已各自成家,他难以被接纳,反而被生母在微信上拉黑,并指责他索要财物。网上各种的爆料、内幕、骚扰、跟踪、辱骂昼夜不休涌向他。最终他彻底崩溃,留下七千字遗书,结束了自己十五岁的生命。
而众多的“牛椋鸟”们,蘸“人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又飞向了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