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自我完善/互惠原理\米哈

2023-03-10 04:25: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回提到,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席尔迪尼(Robert Cialdini)在经典作《影响力:让人乖乖听话的说服术》一书,归纳了一系列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并以个人与历史例子说明。其中一个提到的例子是这样的:

  在一九七○年代,一个印度教派组织开始在美国街上向途人免费派花。这个看似无伤大雅的善事,引起了当时不少途人的不满,认为他们的举动阻街。但意外的是,哪怕途人认为派花者滋扰,还是有相当多取了花的人愿意花钱捐赠该组织。为什么呢?

  席尔迪尼称之谓“互惠原理”,而以我们的文化来说,就是“还人情债”。我们不喜欢欠人家人情,所以当我们受惠了(哪怕是对方强行将“恩惠”,如一朵花给予我们),也会想尽量偿还这个恩惠。

  同理,当一个人想你帮助他,他往往会以给你(本来未必需要的)恩惠或所谓“甜头”来开始,并透过互惠原理,等待你以偿还形式帮助他。这做法广见于各种市场推广活动,也见于不少人的人际网络。

  此外,推销者也会以“比较原则”来影响你的判断。席尔迪尼分享了一次个人经验:有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名童军,童军向他兜售一张昂贵的童军奖券。席尔迪尼拒绝了,但童军立即转而请他买一条一美元的朱古力棒作捐款之用。席尔迪尼立即掏腰包付钱。

  试想一想:若童军第一次出售的是朱古力棒,作者很可能拒绝了,并就此离去。然而,当童军提供的第一个选项是昂贵的童军奖券,而第二选项是一美元朱古力棒时,作者的心理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并乐意买了后者。

  当你认识到“互惠原理”与“比较原则”之后,很可能会想:朋友的帮助与推介会否都是出于此等理论,并想借此影响我呢?难道世上只有功利式的博弈,而没有了真诚的相处吗?

  放心!席尔迪尼以其他的实验与事例证明了一个要点:透过有戒心的反思,人们是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什么是诚实待人的善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