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童眼观世/悭水惜福\梁 戴

2023-03-30 04:25: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三年疫情,改变了人们很多生活习惯和卫生标准,勤洗手、勤洗衣、勤抹窗、勤拖地……这些有助抗疫的防护措施,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水。据水务署统计,香港的总食水用量,已从疫情前二○一九年的九点九六亿立方米,上升至二○二二年的超过十亿立方米,达到十点六六亿立方米,短短三年间上升了七千万立方米。

  三面环海的香港,由于缺乏天然湖泊、较大河流及充裕的地下水源,城市供水无法自给自足。目前香港主要的食水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省的东江供水,小部分来自天然集雨区收集的雨水。新增七千万立方米的食水用量是什么概念?特区政府斥资九十一亿港元、正在将军澳兴建的海水化淡厂,全年食水产量只有五千万立方米。换言之,最近三年新增的食水用量,已把将军澳海水化淡厂的全年产能消弭于无形。

  在香港食水总用量中,非住宅用水占比约四成半,几近半壁江山。为提升用水效益,水务署与环保促进会在去年首次合办“商约”惜水运动,吸引六百二十四家工商机构参与。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参与的工商机构的总用水量减少百分之五,约五十万立方米。不要小看这节约下来的百分之五,水量可装满二百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

  年长一些的香港市民,恐怕都难忘从前的“制水”岁月。由于降雨量减、水塘储水不足,香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实施限量用水措施,俗称“制水”,最严重时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时……当年香港还举办以“悭水”为题的标语创作比赛,冠军标语是“无时点滴贵,有时莫尽洗”。

  有赖于一九六五年启用、多年来三次扩建的“东江深圳——香港供水工程”,确保东江之水源源不断地稳定供港,让香港彻底告别了“制水”之痛。但珍惜食水,饮水思源,悭水惜福,仍然是香港社会应有之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