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近乡情更怯\蓬 山

2023-05-04 04:25: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全国各地车水马龙,刷新了三年多来的新高。走出疫情阴霾,又值惠风丽日,旅游度假、探亲访友等,都迎来报复性、补偿式增长。某友因疫情阻隔,已有四年未回老家,启程之前,唏嘘有些“近乡情更怯”的恍惚和忐忑。

  其实,这本是人之常情。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回江苏老家时也不能免俗:“这两天近乡情怯,心事重重。他觉得回家并不像理想那样的简单。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回锅,要煮一会才会熟。”

  近乡之所以情怯,源自对物是人非、情谊生疏的忧虑。《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惆怅满怀,萦绕的共鸣至今不散;而“行道迟迟,载渴载饑,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除了路途遥远,未免也就有近乡情怯的缘故。其实,回乡多半并不是那么伤感悲凉,反而是喜悦的,但清透的喜悦也不易得。

  狂傲如金圣叹,才有不同的体验。他总结了三十三则“不亦快哉”。第二十四则就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老金快人快语,凡人则以慢热居多。这近乡的怯情,需要回乡后,加上乡亲、乡音、乡景等不同的“佐料”好好调理一番,才好入口消化。

  贺知章也是以“狂”自居,便用自我调侃来拉低情怯指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回乡偶书》其一,流传之广,堪称家喻户晓。但在紧随的《回乡偶书》其二,这位“四明狂客”也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至于宋之问,便直白地留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了一句高度浓缩的千年嗟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