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宁文笔墨\刘 俊

2023-05-09 04:25: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开卷》如今已成了南京的文化名片,这份清淡高雅带有浓浓书卷气的精致刊物,已成了众多文化人的纸上家园。《开卷》能有今天,离不开董宁文的用心用力和长期坚持。董宁文和《开卷》,几乎已成了一体两面。

  不过,如果你以为董宁文只会在文字世界驰骋那就错了。早年的董宁文专门学过画。随着年岁渐长,《开卷》成功,董宁文开始回归丹青,除了继续用《开卷》形塑南京的文化品位,他也用画笔塑造起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

  董宁文画作的数量颇为可观─或许他从未停止过画笔。近几年来,他已在不少城市办过画展,受到广泛好评。我看董宁文的画,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有一种“静气”,那是一种经历了书籍的陶冶之后,内心沉静才会有的稳和定。他有一幅画《独静》,墨色氤氲的山峰之上,寥寥几笔一座褚色小亭,自有一种远离尘世的安宁,而更为安宁的,是山下的一叶扁舟和舟上的垂钓人。看到这幅画人们自然会想到柳宗元的那首《江雪》,不过柳宗元书写的是一种外在的“静”,而我看到的董宁文的画作,则是在笔墨之间充盈着的一种内在的“静”─心有“静气”方能将之流淌笔端,画出如此超凡脱俗的画作。

  如果说“静气”是董宁文画作的“气质”,那么“稚拙”则是董宁文的“画风”。办《开卷》董宁文是以诚会友,施丹青董宁文则大巧若拙。董宁文的画不玩技巧,不弄时髦,无论是一壶一瓶,还是一山一石;无论是樱桃杨柳,还是松柏梅花,线条不无创意,笔锋自带意趣,在一种饱蘸淳朴的稚拙中,透出一股自然和天真,像他的《山村月夜图》《老友閒话》《归帆》,就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董宁文人缘好,所以《开卷》才会越办越好并持续至今。好人缘也为董宁文的画作打上了一种独特的烙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与友人合作完成。董宁文的妙趣配上朋友的几笔人物数行题辞,整个画的效果又自不同─所以“合作”是董宁文画作的又一特色。

点击排行